焦虑不是你的问题
我們总能看到一句话:接受你自己,然后做你自己。什么叫接受你自己呢?不是说你接受了自己就不会焦虑了,而是你要接受自己的焦虑,然后你接着焦虑。对有些人来讲,他们老觉得焦虑是个问题,这种对焦虑的焦虑是一件非常糟糕的事情,它会不断地渲染焦虑这个概念,从而让人觉得焦虑是一件坏事。
比如一个年轻人,他不知道自己将来能否买得起房子,他不知道自己毕业后做什么工作,他肯定焦虑,这是很正常的。但现在有很多人对他说,你这样不正常,你要有平常心,要接纳自己,把这事搞得很玄,最后反而让年轻人觉得自己连焦虑都不可以。
同理,一个情绪不稳定的人,时不时会有一些小情绪,可能自己消化一下就过去了。但如果有人告诉他,你要努力克服坏情绪。那我想说,在不吃药的情况下,这非常难做到。整个社会都在将坏情绪污名化,好像情绪不好成了一个问题。其实情绪只是一个信号灯,就好像火警的警报器响了,那一定是哪里起火了。你要做的是去找火源,而不是让警报器安静。
也许一个年轻人经历过大风大浪后,他的情绪警报器的阈值会随着年龄增长而慢慢提高,有一天终会处变不惊。这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但不能为了让自己变得不那么敏感而强行控制自己的情绪,把一个自然的过程变得不自然。其实,在生活中,一个焦虑程度重的人,往往也是考虑最周到、最会照顾别人的人。
摘自《时尚》2019年第12期
知识与信息
2020年第3期
一. 话 题
人为什么会自吹自擂
二.悦 读
茴香书味
文人戒烟
三.点 滴
有一种修养,叫得理也饶人
人为什么会自吹自擂
之前,被拉进过某个故乡的同学微信群,正筹备同学会。看大家聊着聊着,变成了传统相声《夸住宅》:住无锡城区的先发言,然后依序出来住无锡太湖边的、住南京的、住苏州的、住上海闸北的、住上海静安的……两个住海外的出来后,群里沉默了一会儿,《夸住宅》告一段落;之后,就变成了夸孩子。
人常说,人是缺啥吆喝啥。譬如古代扬州盐商,有钱缺文化,便格外喜欢请清流读书人来捧场;读书人们也很配合,出席酒宴、帮腔作诗,帮着揄扬族谱,不一而足。这类活做得好,就是扬州八怪;做寒碜点,就是《红楼梦》里的帮腔清客:詹光、单聘人之类了。
然而也不尽然。人更多是越不自信,越需要外界的肯定。许多性格比较敏感的,纵使已经成就卓越,还是会对批评或赞美锱铢必较、一触即跳,也是如此。比如羅曼·罗兰就写,有一次,达芬奇在街上被人围着要解释问题,看米开朗琪罗正好经过,达芬奇就劝大家去问米开朗琪罗,那意思本来是捧他博学多知来着;但米开朗琪罗就不乐意了,觉得达芬奇这是看不起他,撂了几句狠话就走了。人的自傲与自卑,真也是很难测量的。
英语里,对自尊和自我中心分得很清。前者越多越好,后者就没那么正面了。一般说来,健康的自尊则源于对自己成就相对理性的认知,以便为自己的行动提供动力。而一般过于自我中心的人,对自我的认知建立在情感上,于是很容易导致傲慢、易怒、听不得批评、拒绝沟通、受不得侮辱,甚至会放大别人对自己的恶意。
倒也不奇怪:毕竟人类大多数心理机制,都是进化来自我保护的。所以但凡是个人,都会多少扭曲一点现实,来保护自己的自尊心。所以许多表现得狂傲的人,往往内心还很自卑:因为没什么可以支撑自己很强的底气,所以就只能靠自我中心来保护自尊。于是很容易发生下面的情况:“我得有点什么来保护自尊→那我有什么呢?→不管我有什么,我得把这个吹上天才行!”
孩子年少时,除了家境外没啥好吹,只好吹学习成绩,吹在学校里的各色成就,来博得优越感。这种行动在成年人来看,很容易觉得是拿着鸡毛当令箭;但你也没法怪他们:孩子们没啥可自夸的嘛。到上社会了,可以吹成就了。于是攀比薪水,攀比单位,攀比手机,攀比情侣漂亮不漂亮。因为自己的时间都投注在这些上了,总得攀比一下才够本。到有一定社会经验了,攀比房子、车子、伴侣、孩子、孩子就读的幼儿园小学大学;攀比自己旅游过的地方、新买的奢侈品,等等等等。到年老了,社会地位已经到天花板了,那就攀比孩子吧。孩子的成就,孩子的收入,甚至孩子的孩子,孙子有多聪明,等等等等。当然,到攀比孙子的年龄了,就也要顺便攀比下自己的某些素质:还能下楼遛弯呢,血压特别正常,各种指数
特别平衡……
通常人能够拿来吹嘘的,并不都是当时最有价值的,但往往是自己投入精力之后得回的。所以人为了保护自尊,总得竭力说服他人(与自己):我牺牲了那么多得回的这个,是有价值的。若不这么想,大概就真过不去了吧?
所以,看到他人格外用力地自吹自擂时,年轻气盛的人会去打击一下子——因为那也可以获得点优越感,顺便保护自己的自尊。但年纪长一些的或更有同理心的人,大概会平静一点。因为,或多或少,每个我们能察觉到的“用力自夸”,背后都多少怀着这类心思:“我为了这玩意也付出了很多,如果还不能拿来获得点羡慕,真不知道我为啥付出这么多!”
来源:今日文摘 2020年7期
茴香书味
闲读宋代诗词,偶得诗人王柏佳句,曰:“窗前细嚼书中味,膝上虚传瑟外风。”好一个“嚼”字,于无心处见有心,不经意间便道出了读书的真谛。捧书来读,其实本身也就是一种咀嚼、一种玩味,一如孔乙己的茴香豆,随手拈几粒扔进嘴里,未及下肚早已是满口生香、回味无穷了。
读书,自古以来就是文人的一件雅事、乐事,更是一桩寻常事。许多时候,喜好一种生活或是某种休闲都无须什么理由,你可以选择音乐,可以选择运动,当然也可以选择读书。说白了,读书就是生活中的一剂调味品,好比茴香,伴茶也好,佐酒也罢。讀书随心最好,我们不一定要拥有雅致的书房、柔和的灯光以及精美的桌椅,也不一定要正襟危坐,只要拥有这样一份心情,在夜阑人静的晚上,或在一处较为安静的地方,或躺或卧,既可养心又可怡情。它可以无意识地剔净你心中的尘埃,净化你的思维,使你的身心得以放松,让你有一个能够与心灵对话的机会。
好书自有一种味道,或让人满口生津,或让人回味甘鲜,亦如茴香。小说浓酽,可嚼出世间百态;散文淡泊,可品出逸致闲情;诗歌甘醇,可悟出人生真谛。读书是一种享受、一种品味、一种难以名状的感觉、一种悠远深长的滋味。当我们透过一本本好书,咀嚼玩味字里行间那些优雅的元素,再通过大脑思维的重新组合,最后沉淀下来的就是有别于以往的智慧。读书的确是生活中的至真至趣,居斗室而能畅游天下,独一身而能思接千载。生命中纵有千万里的旅程,而这一路上,只要有书香时刻相伴,你的心灵就永远不会孤寂。
茴香味浓,芳香馥郁,可去腥、除臊,调和五味,读书亦然。读书是一个人在平庸的状态下提升心灵的重要途径,不管你是贫穷还是富有,不管你的出身如何,一旦浸入书香之中,这一切就会缓缓地消解,你的心境会趋于平和,你的情感会得以净化,进而让你的生命也随之摆脱虚荣与浮躁,走向超然的极致。记得高尔基曾经说过:“书籍鼓舞了我的智慧和心灵,它帮助我从腐臭的泥潭中脱身出来,如果没有它们,我就会溺死在那里面,会被愚笨和鄙陋的东西呛住。”或许这就是阅读对生命的一种参悟吧!
诚然,读书不在于多,而在于精,更在于细。书似茴香味,初嚼即可知其味,再嚼才可晓其意,三嚼方可会其神
来源:特别文摘 2019年14期
文人戒烟
友人从内地来,晚间雅集,自然免不了劝酒敬烟。友人说:“酒还可以饮几杯,烟就免了吧,戒了。”闻听大吃一惊:“抽了三十年的烟,怎么说戒就戒了?”友人坚定地点了点头,看来是事实了。
美国作家马克·吐温曾说:戒烟有什么难的,我一年都戒了几十次了。到底是幽默大师,随口一说就是别致的表达。事实上,对于一个嗜烟者来说,戒烟确实是够艰难的。仅以国外的名人而论,丘吉尔、斯大林、罗斯福、麦克阿瑟、爱因斯坦等,哪一位不是嗜烟如命的瘾君子?甚至他们手持雪茄或烟斗的肖像或造型,简直就成了一种特殊符号的象征或一个时代的标志。与此相仿,还有我国的文化名人,如鲁迅先生、胡适先生、闻一多先生、台静农先生、黄永玉先生等,抽烟卷或烟斗基本上已成了他們生活的一部分,是研究学问时提神醒脑的重要支撑,是进行创作时激发灵感的不二之选。据载,当年闻一多先生在西南联大讲课时,身穿黑色长袍昂然走进教室,站稳脚步后,便掏出烟斗笑问学生:“哪位吸?”学生们笑而不答,他就自己点燃起来,吞云吐雾一番,高声说道:“痛饮酒,熟读《离骚》,方可为真名士!”然后开讲。
或许有人会说,胡适先生到了晚年不是戒烟了吗?他确是下定决心要戒除的,但是不够彻底。翻开胡适先生的日记就会发现,他从青年时期就开始吸烟,每隔一段时间都会痛下决心,甚至发誓明志,表示坚决戒除,但结果却是屡戒屡犯,均以失败而告终,对此他自己也承认在这方面是“最没有志气”者。当然,还有一位与其相伯仲的人物,那就是鲁迅先生,要不胡适先生也是够寂寞的。不过二人不同的是,胡适先生明明知道吸烟有害而戒除不掉,鲁迅先生则坚决不相信吸烟有害健康,所以也坚决不去戒除。一边吸烟,一边思考,一边写作,这就是鲁迅先生日常生活的状态。即便到了生命垂危时期,他每天对于烟卷的需求量也没有少过三十支。
常见在公共场所中,不管是否有女士或儿童在场,一些嗜烟瘾君子照样“吐故纳新”,把好端端的环境搞得云遮雾罩,座中人仿佛神仙一般,只能隔着缭绕的云雾聊天。其实,略有情怀者都会顾忌别人的反应,不管其烟瘾有多大。譬如说鲁迅先生,据其好友李霁野先生回忆,他在北京造访鲁迅先生时,“鲁迅先生是不断吸烟的,所以这间小屋里早就充满了浓馥的烟了。看出我是怕烟了,便笑着说,这不免太受委屈,随即就要去开窗子”。还有一次是1929年5月30日,回北京省亲的鲁迅先生在李霁野的陪同下,专程前往西山疗养院探望好友韦素园先生,“在畅谈了几个小时之后,素园才想起几次让请先生吸烟,他都摇头说不吸了,是为避免使病室里有烟味,不是真的戒绝;(素园)再三说了对自己无碍,先生才走出病室,站得远远的急忙吸完了一支纸烟”。仅此一个细节,就足以传达出鲁迅先生的人格光辉,这是一种良好修养的体现,也是一种人文情怀的流露,更是一种自觉的行为。
来源:特别文摘 2019年14期
有一种修养,叫得理也饶人
一男一女在吵架,两个人都声嘶力竭地嚷,一个比一个声音大。原来是物业经理和电工老王。
昨晚好像哪儿的供电设备坏了,本该老王值班,但他溜出去喝酒了,给他打电话也不接,只好让另外一位电工师傅来修好的,后来老王回来了,喝得醉醺醺的。这不,一大早经理就劈头盖脸把他骂了一通,老王自知有错,一声不吭,由着她嚷。可经理没完没了,把老王给骂急了,和她吵了起来。
这种事其实并不少见,本来自己掌控局面,因为说得太过,最后却把自己陷入窘境。“适可而止”这几个字,此时,用在这里最贴切。
其实,无论是工作、生活、家庭,于公于私,这个法则都适用。
情商高的人,就是在他最生气的时候,能忍住一些话不说,这样的善意和理性,才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表现。
比指责更有力的是宽容,让人下不来台的并不是强者,给人留足面子的才是强者。
責人勿说尽,得理也饶人。
来源:今日文摘 2020年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