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话题
战国何以人才辈出
二.悦读
我的读书经验
余生很贵,请别浪费
三.点滴
话到嘴边
战国何以人才辈出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战乱频仍,强者为王,弱者挨打。各诸侯国都力图发展、壮大自己的国家,国富民强,这样才能保证不输给其他国家。如何才能让自己的国家在短时间内迅速强盛起来,在众国中独占鳌头?各国各显神威,但无一例外地将目光盯在了人才上。各国对人才的渴求,简直如大旱之望云霓。
齐国名相管仲强调人才在治理国家中的重要作用:“夫争天下者,必先争人”“收天下之豪杰,有天下之骏雄”“人,不可不务也,此天下之极也”。意思非常明确,就是将争夺人才视为得天下的必要前提。墨子有《尚贤》篇,主要论述贤能之士的极端重要性:“尚贤,政之本也。”当时各个诸侯国都有视人才为宝的意识,于是就出现了得一人才而国强的盛况:“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吳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
这个时期对人才的任用比较宽松合理,所以大多数都能人尽其才,建功立业。
赏功罚过
一些诸侯国进行了大刀阔斧的吏治改革,为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条件。齐威王的吏治改革着眼于营造尽心尽责做事的环境。经过认真的调查,他抓了两个典型:一个是即墨大夫,一个是阿大夫。即墨大夫勤于政务,治理有方,其所治之地,政务清明,社会安宁,田地得到耕种,百姓生活富足;但是因为他不善于巴结逢迎威王周围的近臣而遭诋毁。威王明察秋毫,给予即墨大夫重赏,“封之万家”。阿大夫所治之地,田地荒芜,人民贫苦,疏于防务要,但是威王周围的人都赞美阿大夫。原来阿大夫的心思都用于讨好、贿赂威王左右近臣,所以他们替阿大夫说好话。威王对此痛恨至极,当即下令“烹阿大夫”,并把左右曾经违心吹捧赞誉过他的人一并烹杀。以此为契机,威王又修订法律以督奸吏。通过改革吏治,“齐国震惧,人人不敢饰非,务尽其诚。齐国大治。诸侯闻之,莫敢致兵于齐二十余年”。齐威王对二人的处理体现了鼓励踏实做事的用人原则:对于像即墨大夫这样埋头苦干,将全部心思用在为老百姓做事,不蝇营狗苟追名逐利的老实人,不仅不能让他吃亏,而且予以重赏,这样就会形成务实的风气。而对于像阿大夫这样投机取巧、哗众取宠、沽名钓誉的官员,不仅惩罚其本人,而且严惩那些与其沆瀣一气之人,这样势必会遏制那些只会“做人”、不愿做事或只做表面文章,喜欢搞关系托人情的虚浮之风,使善于钻营者无机可寻。一个崇尚实干、务尽其诚的风气,对于一个国家发展至关重要。
尊重人才
为了广收人才,齐相管仲派出游士八十人周游各国,给他们配备车马衣裘和丰厚的财币,为齐国招揽天下贤士。还设立稷下学宫,以优厚的物质待遇招纳各国读书人,为他们提供宽房大屋,免费供应饮食,所谓“为开第康庄之衢,高门大屋尊宠之”。于是读书人闻风而动,从四面八方汇集而来,盛时多达千人。燕昭王则筑造黄金台吸引人才。燕昭王继位时的燕国残破不堪,岌岌可危,昭王励精图治,发愤图强,决心复兴燕国,迫切需要贤臣良士辅佐。于是,燕昭王以十分谦恭的态度去拜访贤士郭隗,郭隗献出招贤纳士之策,这件事最终促成了燕昭王筑黄金台的壮举:“筑黄金台,置千金于台上,以延请天下名士。”结果出现了“士争趋燕”的局面:“乐毅自魏往,邹衍自齐往,剧辛自赵往。”正是在乐毅、邹衍等人的辅佐下,燕国由一个内乱外祸的衰败弱国变成了一个富裕兴旺的国家。秦孝公也曾发出求贤令:“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就是这则求贤令,将商鞅从魏国招到秦国,从而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变法运动。经过商鞅变法,秦国“兵革大强,诸侯畏惧”“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至有“商鞅相孝公,为秦开帝业”之论。
墨子将贤才视为“国家之珍”“社稷之佐”,认为如果想吸纳这样的人才,就应该先“富之、贵之、敬之、誉之”“然后国之良士亦将可得而众也”。这种吸引人才策略是全方位的,既要给他们丰厚的物质条件,让他们富裕;还要给他们地位荣誉使之显贵。
尽用其才
管子提出要充分发挥人才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毋代马走,使尽其力;毋代鸟飞,使弊其羽翼”。卫鞅得到秦孝公赏识以后,立即被委以重任,小小年纪便成为左庶长,而且孝公下令:“今后国政,悉听左庶长施行,如违抗者,与逆旨同,斩!”这就为人才施展才华扫平了道路,搭建起了舞台。
不问出身、唯能是用。墨子有言:“不党父兄,不偏贵富,不嬖颜色”“不辨贫富、贵贱、远迩、亲疏,贤者举而尚之,不肖者抑而废之”“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对于有才能的人,不问其出身地位,不分尊卑贵贱,一律加以任用;而且要打通上、下之间的通道,使能者上,庸者下:“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不问出身、唯能是用的用人原则,让许多出身卑微却有真才实学的贤能之士登上政治舞台,像宁戚、司马穰苴、淳于髡、邹忌、孙膑、宁越、苏秦等都是如此。
任人不疑
有些能力强的人个性往往强烈而偏执,或多或少地具有某些性格缺陷,作为用人者就要大处着眼,取其优点,不是只盯着他的小缺点小毛病,如果那样的话,可能会遗失能才。《论语·微子》曾引周公的话:“无求备于一人!”管子说:“苟大意得,不以小缺为伤。”即要看大处、长处,勿吹毛求疵。晏子亦言:“任人之长,不强其短,任人之工,不强其拙。此任人之大略也。”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人无完人,不必求全。重要的是相信自己眼光,任人不疑。齐桓公求贤若渴,慧眼识才,听到宁戚敲击牛角,高歌抒怀,便知宁戚非寻常之辈,乃延请他入城,欲聘任他为官。这时,群臣有不同意见,说宁戚是卫国人,卫国离齐国不远,何不派人去卫国打听一下,看此人的品行才能如何?若确有德有才再任用不迟。桓公曰:“不然。问之,患其有小恶。以其小恶,忘其大美,此世所以失天下之士也。”凡廓达俊杰之才,平时难免不拘小节,也不喜与他人厮混,人缘一定不好。如果因小过而弃大用,那将是很大的遗憾。由此可以看出,齐桓公既善于发现人才,又能容纳人才,更善于任用人才,所以才能吸引管仲、宁戚等一批大才辅佐,成就“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霸业。
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时代,广袤辽阔的华夏大地似乎是一个巨大的人才交流市场,不同的人怀着建功立业的梦想,四处闯荡,周游列国,寻找着识才的明主,寻觅着能让自己施展才能的舞台与天空,并最终找准自己的最佳位置,建立不朽的功勋,千古扬名。
来源:生活文摘 2018年6期
我的读书经验
我今年87岁了,从7岁上学起就读书。一直读了80年。其间基本上没有间断,不能说对于读书没有一点经验。我的经验总结起来有四点:精其选(选经典,读精选)、解其言、知其意、明其理。
先说第一点,古今中外,积累起来的书浩如烟海。但是,书虽多,有永久价值的还是少数。可以把书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要精读的,第二类是可以泛读的,第三类是只供翻阅的。
所谓精读,是说要认真地读,扎扎实实地一个字一个字地读。所谓泛读,是说可以粗枝大叶地读,只要知道它大概说的是什么就行了。所谓翻阅,是说不要一个字一个字地读,不要一句话一句话地读,也不要一页一页地读。就像看报纸一样,随手一翻,看看大字标题,觉得有兴趣的地方就大略看看,没有兴趣的地方就随手翻过。
所以,书虽多,真正值得精读的并不多。下面所说的就是值得精读的书。
怎样知道哪些书是值得精读的呢?对于这个问题不必发愁。自古以来,已经有一位最公正的评选家,有许多推荐者向它推荐好书。这个评选家就是时间,这些推荐者就是群众。现在我们称为“经典著作”或“古典著作”的书都是经过时间考验流传下来的。这一类的书都是应该精读的书。
精读的时候,先要解其言。这就是说,首先要懂得它的文字。语言有中外之分,也有古今之别。汉语有现代汉语,有古代汉语。古代汉语统称为古文。攻破这一关,要先做许多准备,用许多工具,如字典和词典等工具书之类。这是当然的事,这里就不多谈了。
中国有句老话说是“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读书的时候,即使书中的字都认得了,话全懂了,还未必能知道写书人的意思。从前人说,读书要注意字里行間,又说读诗要得其“弦外音,味外味”。这都是说要在文字以外体会它的精神实质。这就是“知其意”。司马迁说过:“好学深思之士,心知其意。”如果仅局限于语言文字。死抓住语言文字不放,那就成为死读书了。死读书的人就是书呆子。
语言文字是帮助了解书的意思的“拐棍”。既然知道了那个意思以后,最好扔了“拐棍”。这就是古人所说的“得意忘言”。在人与人的关系中,过河拆桥是不道德的事。但是,在读书中,就要过河拆桥。
上面所说的“书不尽言,言不尽意”之下,还可以再加一句“意不尽理”。读书仅至“得其意”还不行,还要“明其理”,如果明其理了,我就有我自己的意。这个意是我的,我就可以用它处理事务,解决问题。好像我用我自己的腿走路,只要我心里一想走,腿就自然而然地走了。读书到这个程度就算是能活学活用,把书读活了。
会读书的人能把死书读活,不会读书的人能把活书读死。把死书读活,就能把书为我所用;把活书读死,就是把我为书所用。能够用书而不为书所用,读书就算读到家了。
摘自:《冯友兰读书与做人》
余生很贵,请别浪费
1.余生很贵,经不起浪费
中国中央电视台曾经发布过一个令人扎心的视频:
如果按人均75岁来算,我们的人生,其实只有短短的900个月。
拿出一张普通的A4纸,画上一个30×30的表格,每隔一个月,就填满一个格子,我们的一生,变得如此显而易见。
如果你今年刚好20岁,240个月,占整个表格的4/15,此时书生意气,未来可期;如果你已经30岁,360个月,占了整个表格的2/5,从表格上一看,这一生即将过半;假设我们的父母如今50岁,我们总以为他们还很年轻,其实他们的人生表格已经走过了2/3。而在父母所剩下1/3的表格中,假如你们一个月见两次面,你能陪伴他们的时间,只有20小格,连最后一行的格子都不能填满。
而更扎心的是,很多人和父母现在一年只能见一次面,我们和父母在一起度过的时间,其实就只剩下最角落里的一小格。
我们总以为一辈子的时间很长,所以陪伴和愛都被放在下半场。殊不知,我们能和家人相见的日子,只占我们这辈子时间表格中的1/900。时间一旦被量化,我们的下半场,就只剩下了一个个小小的角落。
生命来来往往,来日并不方长。时间等得及,可就怕我们来不及。
2.来日方长,是我们撒过最大的慌
多少人的来日方长,到头来都成了潦草离场。
去年临近暑假的时候,爷爷病危在床,我和姐姐约好忙完这两天就回去。
我在一千多千米外的学校里,准备着最后一场期末考试。刚考完的那天晚上,父亲便在深夜打来电话。凌晨3点,当我看到来电显示的那一瞬间,眼泪就悄然落下。爷爷走了。
那个从小给我买糖,给我做木剑,给我造木板车的爷爷,再也不会给我做玩具了;那个当我妈打我,会将我护在身后的超人爷爷,再也保护不了我了;那个晚年坐在院子里,反复挂念着“娃什么时候才回来”的老人,再也见不到他疼爱的娃了。
就差一两天啊,我和姐姐,连爷爷的最后一面都没有见到。
为什么时间不能再等等,哪怕一两天就好。就因为这一两天,成了我们一辈子的遗憾。
错过了公交车可以再等下一辆,错过了电影首映可以看重放,错过了春的盎然,也还可以欣赏夏的奔放。可有些东西,一旦错过,我们一生都无法原谅自己。
3.余生,把最贵的留给最爱的
我曾看过这样一句话:“人这一生,总是在等。等将来、等不忙、等下次;等有时间、等有条件、等有钱。可等到最后,等没了健康,等没了青春,等没了机会,等来了遗憾,等来了后悔。”
时间是个冷漠的旁观者,我们不过是匆匆的过客。小时候,我们总是渴望快快长大,这样就能逃离父母的“魔爪”。长大后,我们匆匆地回家,又匆匆地离家。就这样一直匆匆地活着,到后来,我们连遗憾,都只能匆匆地带过。
我想,所谓父母子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相见的时候渐行渐少,你站在小路拐弯的地方,幻想着跨过这道坎就回去,而时间却在一旁悄悄告诉你:“不要等。”不要等想起来了才给爸妈打一通电话,不要等到有时间了才决定回一趟家,不要等到人生的最后一刻才说:“我爱您。”
余生真的很贵,所以一定要把最贵的,留给最爱的人。
来源:知识窗2020年2期
话到嘴边
刘恩波,一级作家,著有《捕捉》《为了我们丰盈地生存》等作品集,曾经荣获辽宁文学奖、辽宁文艺评论奖、《中国诗人》优秀诗评家奖、《当代作家评论》年度优秀论文奖等多种奖项。
喜欢赫塔·米勒的说法,“每个词都知道某种魔圈”。我觉得写作中的女真,也时常在她的作品中带给我们“魔圈”的诱惑。即便是小小说,她也同样写得风生水起,不甘落于俗套,落于自己和别人的窠臼中。也就是说,她的小小说写作,已经形成了一种特殊的风格。而且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她依旧在不断地挑战着、实验着、磨砺着自己已经形成的风格。
小小说的特点要求这种文体,永远要尺水兴波,片言只语里就见功力,是短兵相接、寸铁杀人。契诃夫、欧·亨利,还有星新一的经典,是小小说森林中的参天大树。
阅读女真的小小说,我以为最大的收获即是,她懂得在素描或者工笔画的短暂间歇里,为读者送去不一般的精神线条和小中见大的思想内涵及其艺术容量。
李渔编剧法有“立主脑”“减头绪”“密针线”“戒荒唐”之说。其实,小小说欲写得好,大概也离不开这些文艺法门的妙招儿与个中要害。
主脑即故事的主线是也。女真写故事,善于立意,“意”就是价值观,就是文脉,就是你想写什么、表达什么。
她的《脸谱》笔下有斤两,有道义和情怀,但故事的主线却是很巧妙的,用一位老人死后用什么盖脸来设计主要悬念,架构故事的整体格局,引导情节的走势。梨园传奇是大命题。女真用小孙子以脸谱为爷爷盖脸的设想,应对了老人家生前的最后愿望,这是小角度、小切口,却做足了大文章。此即以小见大,小角度彰显了大气象。不亦妙哉!
汪曾祺先生当年针对小说创作,曾经简言其生活来源和取材,说“一个小说家第一应该有生活,第二是敢写生活,第三是会写生活”。
“会写生活”,大概是最难的一步了。要有好眼力、好本事、好手法。
像《脸谱》这样的作品,属于取法乎上、精益求精的探索。全篇将故事的要点落在传统文化的复苏和继承上,但并没有刻意为之地凸显主题立意,而是用活生生的生命故事点染其间,勾勒有致,别有风采。应该说,好故事是一串珠,好的主题是串珠的线儿。阅读《脸谱》,从那起伏沉落的字里行间,就能发现人情变故、礼仪章法、世态沧桑的种种气息和脉象。
女真近些年对小小说情有独钟,写了一系列探讨市井人生礼俗文化的篇什。那是在心灵深处荡起的浪花,是在记忆内存之中打捞上来的风姿别样的珠串。
就取材来说,女真将家长里短、身边琐事、人生的小插曲,用微观和富于洞察力的笔触,耐心而细腻地描绘勾勒出来,以便让自己也让她的读者“重新找回生命的感触”(戴维·洛奇语)。
写事态,也写世态,更写心态,这让女真的微型叙述,总是充满了对边边角角里含蕴的人生和人性丰富的肌理的洞察与揭示、捕捉和开掘。譬如,她的小小说《古铜色》写了到海外留学的人们并不总是光鲜,而某种程度上也是去特别境遇里淬炼的生命历程;用主人公肌肤变成古铜色这一传神的细节,足以传递出海外生活的另一种格调和风情。《守口》写一对老姐妹老来团聚在一起打发日子的若干行迹。姐姐爱做梦,并且有心事隐藏在内里,直到篇末,作者才娓娓道出个究竟。读这样的小说,感觉是剥掉了陈年旧事中的尘垢,让人有如梦初醒的错觉。
在艺术手段的整合上,女真的小小说,很少剑走偏锋,就是那么地道风趣,朴实无华,而又带着满满的人间烟火气,透着骨子里的灵动劲儿。她善于留白,深谙戛然而止和弦外之音的妙處。也许,“话到嘴边留半句”远比竹筒子倒豆子都倒出来,更符合小说的笔法和意味。
无论是《八千步》里最后的故事反转,还是《花大姐》一板一眼中透露的生活变奏,乃至《恋爱基金》布局谋篇里的隐线索——父亲和女儿都瞒着对方给对方做了一件值得惊喜的事儿,概而言之,女真是把生活细节雕刻成了形神俱在的微型的精神雕塑。
有智者说:“世间最为神秘之事,莫过于人心。”好的小说都是参悟种种心意,当然是在物事中。我想,当你走近女真那蔚为可观的微型的精神雕塑,那么你也就踏入了故事门道里传递出的种种心迹、心境和心神构成的大千世界。
来源:百花园 2020年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