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话 题
盘点这一年
600岁故宫再“上新”
二.悦 读
文人书斋命名之趣
三.点 滴
有一种滋味叫茶生活
盘点这一年
几乎是一眨眼间,又到了年底。好多事还没有完成,好多计划因此搁浅。我常常感慨;时间老人最吝啬,好多时候,他不给你缓冲机会。就那么,把你提前设计或策划好
的事"黄"了!
紧走慢走,一年就那么过去了。农民,端坐在热乎乎的炕上,总结着一年的收成或收入;工人,也掐起指头,盘算着一年的工资;商人,又在忙活着下一年的运营……
我作为一个拿"笔杆子"的人,也该盘点这一年了。
这一年,我们启动了大同市首届学生作文大赛。参赛者之多,热情之高,是我所没有想到的。我觉得作文从娃娃抓起,不仅仅是培养她们的写作素养,更重要的是,通过写身边人、身边事,使她们从小体会到那种浓浓的亲情、友情、师生情,还有抗疫期间的家国情。文字,承载着少年心中的梦想,飞向更远的远方!
这一年,我们精心编辑出版了《大同市援鄂医护人员风采》。当厚厚的一本书,放在案头的时候,我百感交集:若干年以后,当参与支援武汉的医护人员,再看这本书时,涌动在他们心中的,又会是怎样的一种情愫!我派人把书送给了支援武汉一线的部分医护人员手中。因为,他们,才是当之无愧的第一读者啊!
讲好扶贫故事,我们责无旁贷。上炕头,与农民促膝交谈;下地头,和扶贫干部了解实情。身处其中,我更多地感受着他们的酸甜苦辣。一个个扶贫干部,就是一份份展现在书中的动人故事,鲜活着我们的视野。
为医护人员立传。这一年,太值了!
为扶贫干部回顾。这件事,太值了!
一年里,脚步从未停歇。因为,我知道,我们要做的事还有很多很多,要写的人还有很多很多。
尽管,时间老人不给你缓冲的机会,也容不得给你多思考。但我们依然激情满满,
一如年轻时的,那种执着和干劲!这一年,过得好快,也好充实!
来源:小品文选刊 2020年12期
600岁故宫再“上新”
有揭秘、有硬知识、有故宫美学,更有文创产品,在第三季首期的节目当中,《上新了·故宫》秉持自己的节目传统,确实呈现出了故宫生生不息600年的波澜壮阔、大气雄浑。
十月末,在紫禁城600岁生日之际,《上新了·故宫》第三季如约而至。萌萌的故宫猫、帅气的“故宫伦”、活力与创意齐飞的高校大学生设计师团队,在这特殊的时间里,与故宫
碰撞出激情的火花。生生不息
第三季开播首期,邓伦、张鲁一、聂远先后为观众探寻到了代表“定、守、护”的紫禁城600年生生不息的印记。随着未开放区域太和殿和钦安殿的神秘面纱被揭开,悠悠紫禁城源源不绝的生命力被一一展现在我们面前。
或许在人们的想象中,太和殿中高高在上的龙椅就代表了封建王朝的政治中心,然而紫禁城真正的几何中心在何处呢?在故宫博物院古建部高级工程师赵鹏的历史“科普”中,原来距离中和殿丹陛石11.6米的地砖处才是紫禁城的几何中心点。这让不少网友感叹:“下次游故宫也要去打卡几何中心点。”
而如果说太和殿我们耳熟能详,那么囊括了明清两代各色文物的“时空胶囊”钦安殿就更让大家惊叹。陈设着从永乐时期雕刻细致精美的玄天上帝铜像,到弘治年间造型绝美的五彩仙鹤架龙纹大鼓,再到乾隆二十七年陈设于此的鳄鱼皮鼓“鼍鼓”等文物的钦安殿,勾勒出一幅明清历史更迭图。
其中更令“故宫文创新品开发员”和观众都大开眼界的,便是年龄超过千岁的文物“老前辈”—宋徽宗御题玉皇圣号玉册单简。该玉册是宋徽宗为玉皇大帝封圣号而制的物件,原有三十九块现今仅存一块。
在太和殿和钦安殿“大开眼界”的同时,故宫最“常见”的金水河也在节目中展现出了不少观众在游览故宫博物院的时候很少观察到的一面。金水河的蛇头和蛇尾、午门广场弯弓造型……金水河如何守护故宫的“秘密”,也从更壮阔的角度向观众一一呈现。
有揭秘、有硬知识、有故宫美学、更有文创产品,在第三季首期的节目当中,《上新了·故宫》秉持自己的节目传统,确实呈现出了故宫生生不息600年的波澜壮阔、大气雄浑。
文创上“新”
《上新了·故宫》自第一季起豆瓣评分就达到8.1分,而第二季更是直冲8.5分。从目前形成的口碑数据来看,第三季的《上新了·故宫》很可能刷新第二季的观众评分成绩。由此可见,这样一档能够介绍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故宫文化的综艺节目深受观众喜爱。
而在保持节目立意不变之余,第三季节目又进行了形式创新。在新品设计环节,首次邀请大学生设计团队参与故宫文创设计,更是以团队对战形式,让来自青年人的想法在节目中彼此碰撞,也让《上新了·故宫》再添“新”意。在新一季《上新了·故宫》中,来自清华美院、中央美院、中国传媒大学等20所高校的大学生设计团队将在节目中展开精彩绝伦的文创设计比拼。年轻的设计团队与古老的故宫文化的碰撞,更是为600年紫禁城注入了活力满满的新鲜血液。
首期节目中,来自中央美院的时空战队和清华美院的经典战队,就在两位明星队长邓伦、聂远的带领下,以PK的方式进行了一场文创理念及文化价值的探讨。两个战队不仅要根据明星队长提供的线索进行对应的设计,还要直面对方团队的“挑剔”,比如清华美院时空队设计的鞋子“青云跃”被中央美院经典队质疑“个性太过如何整体搭配”,而时空队也向经典队设计的“云山履”反问“没有个性何谈潮流”……这些年轻设计师的“唇枪舌战”,是基于设计理念展开的灵感冲撞,不仅激活了节目中原本单一的设计环节,更是通过对抗增加了新的节目看点。
《上新了·故宮》从第一季起就将故宫文化与故宫文创产品紧密相连,希望让厚重的历史转换成更加易于接受的形式“走入寻常百姓家”。到如今的第三季,从紧张的团队PK,到票选上新产品,让观众更加“身临其境”地参与到每一次的文创设计之中,无疑会让故宫的文化美学真正深入到观众的生活当中,呈现出“文化追寻”的底蕴。
以今念古
故宫“上新”,不仅代表着新产品,更意味着新区域、新视角、新思想。这正如故宫博物院院长王旭东所言,《上新了·故宫》是在保护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激发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活力。他认为,节目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灵魂和基因,通过专家学者的解读和文创团队的设计展现出来,让观众从另外的视角了解故宫。
以故宫博物院庞大的建筑物和历史背景为依托,将600年历史文化宝藏逐一揭秘展现,在历史和时尚、古老与年轻之间,寻找其中对立与融合的契机、升华“故”与“新”的交融。这不仅仅是《上新了·故宫》节目的意义所在,更是故宫博物院不断追求的目的。
同时,《上新了·故宫》总导演毛嘉认为,通过这样一档节目,我们不仅展现了故宫的壮美,更是展现了中华文化的根基。《上新了·故宫》展现给观众的不仅是明清史,更是中华五千年历史文化。
1420年10月28日,明成祖皇帝朱棣的一道谕旨确定了北京作为帝国京师的地位,也决定了紫禁城作为帝王之城491年的历史,更拉开了紫禁城长达六个世纪的命运序幕。而站在今人的角度回望故宫,我们能看到的已不仅是历史书中的记载,更看到了600岁故宫焕发的生机勃勃。
来源:今日中国·中文版 2020年11期
文人书斋命名之趣
“直当花院里,书斋望晓开。”自古以来,文人读书藏书做学问的地方统称为书斋,他们为了表达自己的志趣情操和精神风貌,不管自己的书斋大还是小,华美还是简陋,往往要起个雅号,或明志以自勉,或托物以寄情,不仅寓意精深,而且妙趣横生,成为一种富有特色的人文景观。
刘禹锡的书斋名是“陋室”。他曾在此专门写下脍炙人口的《陋室铭》,以描绘自己书房的简陋和清幽:“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把自己的“陋室”与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类比,乃君子之宅,表达了作者洁身自好、不慕富贵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则点出了陋室不陋的原因,在于“德馨”。人生之路,坎坎坷坷,遭挫折而不颓废,受冷遇而不沮丧,这是《陋室铭》留给人们的文化启示。
陆游晚年的书斋叫“老学庵”,语出刘向《世说新语》“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陆游一生致力于收复中原大业,终因主上昏庸不明,无力回天,晚年致仕后隐居家乡,读书赋诗,并将作品结集成《老学庵笔记》,表示自己要活到老、学到老。
蒲松龄的书屋名为“聊斋”。蒲松龄一生与官场无缘,长期在乡间做塾师,过着清贫潦倒的生活。在创作《聊斋志异》时,为搜集素材,他常喜欢请人到书房来闲聊神侃,说狐道鬼,然后,根据聊天讲的奇闻逸事加工整理,写成小说。他的书屋“聊斋”便由此而生,表现了他对社会人生的思考和憧憬,抒发了他一生的理想与爱憎。
梁启超将自己的书斋命名为“饮冰室”。他兴趣广泛,学识渊博,在文学、史学、哲学、佛学等诸多领域,都有很深的造诣,各种著述达1400万字,影响了一代中国人。“饮冰”二字,出自《庄子·人世间》:“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是讲一位叫沈诸梁的大臣,上朝时接受了皇帝交给的重任,事关国家安危,心中万分焦急,回到家中便饮用冰水来解心中烦躁。梁启超以此为斋名,并用“饮冰子”作为笔名,表达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忧虑与焦灼。后来,诗人余光中到“饮冰室”参观时,留下一句话“其室名冰,其人犹热”,確是恰如其分。
鲁迅的书斋,曾以“俟堂”和“绿林书屋”为名。鲁迅在教育部任职时,有个长官颇想挤掉他,他就针锋相对,表示“君子居易以俟命”,看这位长官如何动作。为此,鲁迅就称自己的住处为“俟堂”,并请陈师为他刻了一枚印章“俟堂”,又将所集拓片编辑为《俟堂专文杂集》。鲁迅先生支持学生爱国运动,被反动文人诬为“学匪”。他为反击,索性以牙还牙,遂把自己寓居北京阜成门内西三条胡同的书斋,取名为“绿林书屋”,以示“横眉冷对千夫指”的大无畏战斗精神。
沈从文有两个书斋名号:“窄而霉斋”和“小小窄而霉斋”。1931年,沈从文在山东大学任教时,住在福山路三号的小楼里,由于青岛比较潮湿,他给自己的居室取了个雅号:“窄而霉斋”。当然,这里相比在北京东堂子胡同住的“小小窄而霉斋”还是要好得多。北京的那间小屋十分简陋,房间原是堆放煤的,临时在墙上开了个小洞作窗,仅可容身,又潮湿发霉,那真是名副其实的“小小窄而霉斋”。但其巨著《中国历代服饰研究》在此完成。沈从文的好友、诗人荒芜对此十分感叹,挥笔写道:“对客挥毫小小斋,风流章草出新裁。可怜一管七分笔,写出兰亭醉本来。”彰显出一种不甘沉沦,向往阳光的奋发之气。
来源:做人与处世 2020年20期
有一种滋味叫茶生活
文人们追求的那种闲适、风雅、禅意的生活,估计是离不开一杯清茶的。您也慢慢品着,看
看晚明文人把这杯茶玩出了什么花样。
一个时期的衰落往往孕育着更强劲的反弹和更细微的扩散。在茶事兴盛的今天,站在数百年后的节点看待晚明,会有更清晰的历史观察维度。晚明表面上是一个朝代的末途,但文化气象却迎来了数百年来的巨大转变和新生,渗透着人文美学的风雅生活恰恰在这个时代掀开了帷幕。
当时,以江南富庶地区的城市文人族群为代表,开启了一场融合衣食住行的审美化生活风潮。明代中叶以后,日益丰富的商品经济交流和文心思潮涌动,真正造就了“物外高隐”的晚明极致茶风尚。
晚明茶事的兴盛,与明太祖朱元璋罢黜了繁复的龙团凤饼而改饮散茶不无关系。朱元璋第17子朱权在《茶谱》中说:“然天地生物,各遂其性,莫若叶茶。烹而啜之,以遂其自然之性也。”散茶的制法和冲泡方式解放了茶本真的滋味,在品味层面开启了更多元的指标,孕育了中国茶道各个链条的丰富性。其直接促成了明代茶器体系的变革性发展。
朱权认为,事茶人当完全摆脱世俗桎梏,“本是林下一家生活,傲物玩世之事,岂白丁可共语哉?予法举白眼而望青天,汲清泉而烹活火,自谓与天语以扩心志之大,符水以副内练之功,得非游心于茶灶,又将有裨于修养之道矣”。正是在《茶谱》书就的明代,中国茶由陆羽时代求真本质,跨越完成了以茶悟道的层次升华。并且,明代关于茶的著作多达五六十种,占从唐至清茶书的半壁江山,各种精彩的观点见解层出不穷。
制茶技术的成熟、冲泡方式的改变、茶器由繁入简、品饮更加便利,这一切都使饮茶趋向了对本质的追求。拿水来说,明代茶人早已不再满足于陆羽时代“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的大概描述,对于水有了更深的讲究。晚明许次纾在《茶疏》中提道:“精茗蕴香,借水而发,无水不可与论茶也。”当时还出现了专门针对煮茶水品的专著,如田艺蘅的《煮泉小品》和徐献忠的《水品》。
对水、对茶、对境、对茶事的深度品鉴自此从无停止。晚明文人还借助茶事开展了对城市自然资源的深度探寻。如酷爱喝茶的南京进士盛时泰,城内外遍访数十处名泉写出《金陵泉品》。书中他对净明寺“玉华泉”赞赏有加:“来禽满树,汲泉自煮,青天明月,共为宾主。”从这样一个逐山品泉的茶痴,可见昔时金陵茶风之盛,也反映出明代文人“杯浮野渡鱼龙远,锡振空山虎豹藏。幸对炉烟坐终日,煮茶清话得徜徉”的籍茶隐修之境。
明代茶器的最大亮点当属紫砂壶工艺的成形与流行。尤其晚明的时大彬,制壶技艺全面,在泥料配制、成形技法、器型设计以及属款书法方面都有卓越的成就。《阳羡茗陶录》载:“时大彬初自仿供春得手,喜作大壶。后游娄东,闻陈眉公与琅瑘、太原诸公,品茶试茶之论,乃作小壶。”
紫砂壶的流行,也造就了真正风行于世的泡茶之道。由道生境,晚明时期也特意侧重于对茶寮、茶室的营造,进而形成了真正专业的茶事场所。这一点在明代茶画、茶书里得到了详尽展现,如唐寅《事茗图》、文徵明《品茶图》等。对于饮茶环境的要求,更体现了晚明文人对茶事的专注。许次纾笔下的饮茶之境,是“风日晴和,轻阴微雨,小桥画舫,茂林修竹,课花责鸟,荷亭避暑,小院焚香,酒阑人散,儿辈斋馆,清幽寺观,名泉怪石”。徐渭则在《煎茶七类》里写道:“茶宜凉台静室,明窗曲几,僧寮道院,松风竹月,宴坐行吟,清潭把卷。”
可以说,晚明文人们将茶视为生命行旅的良伴。在一杯茶的放逐里,他们更加注重对心灵的关照与超脱物外的身心体验。茶事在晚明形成的極致风潮,也是中国茶道里至关重要的内核扩充。
来源:中国收藏 2020年12期